— —
旨在进一步厘清学校百年发展史中“活泼泼地”教学文化的积极成分与理性价值,基于历史承创进行教学文化批判性建构;同时,基于现实考量,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实现从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文化转型为以学为主的现代教学文化体系与模型的建构,11月27日,我校在育英楼407室召开江苏省震泽中学“活泼泼地”教学文化“整体建构”课题专题研讨会。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普通高中“活泼泼地”教学文化传承与整体构建的校本研究》各子课题主持人、新一届教师学术共同体成员等共计4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主课题负责人、教科室孙杰主任主持,王建荣副校长参加了此次会议。
活动中,子课题二副主持人任小勇老师基于百年发展史中“活泼泼地”教学文化的寻根,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层面厘定了学校百年发展史中“活泼泼地”教学文化哪些积极的因素具有推动学校优质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从而基于历史承创进行了一场教学文化的批判性建构。他指出,学校优秀的、有特色的历史文化,不一定全部适合今天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根据我校优质特色发展的诉求需要,对“活泼泼地”教学文化进行批判性筛选。在筛选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活泼泼地”教学文化的百年文化脉络。同时,他强调,需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和其它子课题研究的需要,进行循环式的行动研究,不断地挖掘我校“活泼泼地”教学文化的合理要素,进行教学文化批判性建构。同时,他也指出了研究中的困惑:如何在对我校优秀教学文化的继承的同时,对我校“活泼泼地”教学文化进行创生?“活泼泼地”教学是怎样的教与学?如何探索并建构“活泼泼地”课堂教学模式?又主要从哪些角度去考量“活泼泼地”教学文化的整体建构?
随后,相关子课题成员就“活泼泼地”教学文化“整体建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老师指出,应通过对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的变迁,彰显办学思想的稳定性与时代性;有成员认为,我校抓住一个“活”字,从领导管理层面的主“活”,到教师层面的教“活”,再到学生层面的学“活”等多个维度激发“活泼泼地”教学文化的生成与传递,创造了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文化氛围,着力构建了“活泼、生动、自然”的文化场域和教育氛围,打造了一种独具“震中范”的师生教学生活方式;有主持人指出,我校以两个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为抓手,培育师生行为文化,建构知行卓绝的课程文化,以“行为活动课程化”为策略,组成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组成的学校课程体系,开启了以课程建设引领特色文化、以课程基地领跑学习革命的崭新历程……与会人员就“活泼泼地”教学文化“整体建构”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讨论,研讨气氛热烈。
最后,王建荣副校长发言,他高度赞赏了各位成员对“活泼泼地”教学文化“整体建构”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指出,1923年约翰·杜威的学生、我国现代教育家汪懋祖先生为我校前身“震泽镇私立初级中学校落成纪念”题“活泼泼地”劝勉词,寄寓着先贤对我校办学的良苦用心和殷殷嘱托,是专属于我校的一份历史文化印记与宝贵精神财富。建校九十多年来,“活泼泼地”已成为历代震中人的办学愿景和教学实践的努力方向。他强调,作为江苏省震泽中学践行与坚守的学校特色办学文化,“活泼泼地”教学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他希望课题组继续深入研究,基于震中校本视阈下的“活泼泼地”教学,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本着“学生中心、生命发展”的基本理念,以顺乎天性、着眼个性、激活灵性为着眼,探索高品质办学的“活泼泼地”教学路径及其维度。
本次研讨,既凝望现实,对我校当下“活泼泼地”教学的自发行为进行了感性梳理,也展望未来,对以“活泼泼地”教学为代表的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理性诠释。